|
七. 远用主觉验光
任何自觉式验光方式需考虑以下的因素:
*首先加入足够的〝+〞度数.以抑制调节.
*至少利用两种自觉式验光方法来确认散光的度数.
*至少利用两种自觉式验光方法来确认散光的轴度.
*两眼视力平衡检查时.必须两眼在同时可以看见各一个视标及在稍微模糊的状态下进行.
*在决定自觉式验光度数时.其出发点需于两眼单一视同时稍为云雾时(+0.75D)实施.
*在两眼单一视稍为云雾状态下.每次减少+0.25D或加入-0.25D.至患者视力达到1.0.也就是患者可以正确无误的辨识整排1.0视标.和1~2个1.2视标.
*使用动态视网膜镜的发现值来作为自觉式验光的出发点是最适当的.因为它有足够的〝+〞度数.避免患者引起调节.如果因为任何理由.动态视网膜镜检查法无法实施.则利用加入〝+〞度数.直到患者可以辨认0.1视标来作为出发点.
散光轴度的决定可以使用以下方式:
(1).钟面法(散光图如图-2 ----患者在稍为模糊的情况下.要求患者指出最黑及清楚的线条.再使用〝30法则〞来决定〝-〞散光轴。
(2).交*圆柱镜法(如图-29)----将交*圆柱镜的把手对正患者散光度数的暂时轴.然后反转交*圆柱镜.并要求患者观查比较.两面镜片的清晰度或模糊度.若是临时散光轴度正确的话.则患者会发现两面交*圆柱镜的清晰度或模糊度相同.如果患者发现其中一面较清楚.则散光轴往较清楚那一面交*圆柱镜上红点的方向移动.重复以上的动作.至交*圆柱镜两面反转.而患者可以得到两个一样清楚或模糊的视标为止.这便是正确的散光轴。
散光度数的决定可以使用以下的方式:
(1).钟面法(散光图)----慢慢加入〝-〞散光度数.直到视标上每一条线皆一样黑和清楚。
(2).T型图表----将T型图表位于正确的位置.慢慢加入〝-〞散光度数.至两组线条一样黑和清楚。
(3).交*圆柱镜法----使用〝-〞散光度矫正屈折异常.反转交*圆柱镜.使患者比较两面是否一样清楚或模糊.调整交*圆柱镜至一面交*圆柱镜的〝-〞轴(红点)对齐患者矫正镜片的散光轴.反转的另一面为交*圆柱镜的〝+〞轴(白点)对齐患者矫正镜片的散光轴.于是患者借着交*圆柱镜反转的两边选择〝-〞轴(红点)较清楚时加入-0.25D的散光度〝+〞轴较好时降低-0.25D的散光度.直到两者一样清楚或模糊.这便是患者的最佳视力灵敏度的散光度数。
单眼屈折异常的矫正度数决定之后.两眼同时加入+0.50D~+1.00D.至稍为模糊状态(0.5~0.7).此时加上Risley旋转棱镜于两眼之前.右眼3ΔBase Down(基底朝下). 左眼3ΔBase Up(基底朝上).患者可以看见两个分离的视标(单独一排).右眼看见的是上方的视标.左眼看见的是下方的视标.此时视标是0.5~0.7整排的视标.同时要求患者报告两视标是否一样清楚或模糊.或是一个较清楚或模糊.若是患者报告两者一样清楚或模糊.则患者为两眼视力平衡.若是患者报告两者不一样清楚或模糊.则于较清楚的一眼加入+0.25D.或是降低-0.25D.直到两眼一样清楚或模糊.若是两眼无法获得一样清楚的视力灵敏度.则维持〝利眼〞较清楚。
将分离棱镜(Risley)旋转棱镜拿开.此时患者又回复两眼单一视的状态.将两眼同时每次加入-0.25D或同时每次降低+0.25D.直到患者可以明视1.0视标.若有任何的原因.患者的视力无法达到1.0.则使用最高视力最低度数为#7自觉式验光法的度数.并记录下来。
八. 远方诱发性斜位
这个步骤的检查程序和#3远方习惯性斜位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其使用的矫正度数为#7自觉式验光法的度数.取代旧眼镜或平光的度数。
诱发性远用斜位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六公尺(20英尺).
视标.......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7之值.
使用棱镜...右眼15个棱镜度,基底朝内.
左眼6个棱镜度,基底朝上.
灯光.......20呎蠋光.
瞳孔距离...远用瞳孔距离.
九. 远方实际内转力
这是第一个实施的融像性棱镜的检查.验光器上为患者#7自觉式验光法的度数.要求患者看到直列的1.0视标或可见最小视标.将两眼Risely旋转棱镜调整到位于可以同时往基底朝外(Base Out)的方向旋转(如图-30):
当患者通过#7自觉式验光法的度数.和旋转棱镜(位于零棱镜度的位置)看最小可见视标.(通常为1.0视标)时.两眼同时加入+0.25D.患者应可以感觉到视标稍为模糊一点.要求患者记住这个模糊状态.拿开刚刚加入的+0.25D或加入-0.25D.回复至原来的#7自觉式验光的度数.告诉患者这
个模糊的状态会再度的出现.当他注意这种模糊状态出现时要向验光师报告〝模糊了〞.验光师此时开始转动Risley旋转棱镜往基底朝外(Base Out)方向.双手同时.等量.平滑慢慢的转动.当患者报告〝模糊了〞.这时将左右两个旋转棱镜的基底朝外(Base Out)总和记录下来.这便是#9远方实际内转力的发现值。
当验光器上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棱镜于患者眼睛前方时.患者所注视的视标于空间移动的情形.最初.患者的调节与辐辏皆于注视平面上.当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的棱镜后.因棱镜只影响辐辏(Convergence)不影响调节(Accommodation).所以此时调节仍位于注视平面.而辐辏朝向患者移动.而辐辏和调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当辐辏达到一个定量时将引起调节的介入.而患者会感觉到〝模糊〞因此.实施此检查步骤是测量辐辏与调节之间缓冲区的范围及量的大小.
远距离实际内转力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六公尺(20英尺).
视标.......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7处方(降低-0.25D示范模糊).
使用棱镜...双眼棱镜归零.并定位于准备双眼齐朝外转的情况下.
灯光.......20呎蠋光.
瞳孔距离...远用瞳孔距离.
十. 远距离最大辐辏
当#9检查时患者报告〝模糊了〞同时记录了其棱镜总量之后.验光师继续转动旋转棱镜.增加基底朝外(Base Out)棱镜量.并要求当患者观察到视标变成两个的时后要告知验光师.于是在患者报告视标变成两个时.这时两个旋转棱镜上的基底朝外(Base Out)总量记录为#10的破裂点(Break Point).然后验光师再要求患者当其发现两个分离视标合而为一时.告知验光师.这时验光师同时转动Risley旋转棱镜.等量的.慢慢的减少基底朝外(Base Out)棱镜度.当患者告知变成一个视标时.此时两个旋转棱镜的总量.记录为#10的恢复点(Recovery Point).此步骤有两个发现值.一个是破裂点.一个是恢复点.记录如下------ 破裂点/恢复点.例如:患者在两个基底朝外(Base Out)总和为18Δ时视标变成两个(如图-33).在两个基底朝外(Base Out) 总和为9Δ时视标变成一个(如图-34).则#10记录为 18/9。
有时候患者在棱镜量降到基底朝内(Base In)时.方才能融像(两个影像个融合为一个影像).在这种状况之下.恢复点要记录为〝-〞的值.例如:破裂点在基底朝外(Base Out)15Δ.恢复点在基底朝内(Base In) 3Δ.则记录为15/-3。
有时患者也许会报告没有看见两个视标(复视).而是他只看见一个视标.并且往旁边移动.这表示患者有一眼是抑制.要求患者报告影像移动的方向.此时验光师
可以由以下两个方法找出那一个眼睛抑制。
(1).患者报告影像(视标)往右边移动.则右眼抑制。
(2).患者报告影像(视标)往左边移动.则左眼抑制(如图-35 )。
远距离最大辐辏重点提示:
测试距离...六公尺(20英尺).
视标.......1.0史耐尔视标(或可见之最小视标).
使用度数...#7之值.
使用棱镜...双眼棱镜定位归零,准备加大基底朝外的棱镜度.
灯光.......一般.
瞳孔距离...远用瞳孔距离.
十一. 远距离最大开散力
此步骤和#10的检查程序相同.只是此时使用基底朝内(Base In)的棱镜来取代#10步骤的基底朝外(Base Out)棱镜.#11步骤检查同时有破裂点(Break Point)和恢复点(Recovery Point).检查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也和#10步骤一样.例如:验光师同时转动两旋转棱镜.渐次加入基底朝内(Base In)的棱镜量至患者报告视标变成两个.此时两眼棱镜量的总和为基底朝内(Base In)10Δ.这时再渐次减少两眼的基底朝内(Base In)棱镜量.至患者报告两个视标融合为一个视标.此时为6Δ基底朝内(Base In).则记录为#11 .10/6。
若是恢复点位于基底朝外(Base Out)位置.则记录符号〝-〞.例如:恢复点时的两眼棱镜量总和为2Δ基底朝外(Base Out).则记录为#11 10/-2
当检查测试进行之中.患者报告没有发现两个影像(视标).或复视的现像.而是视标往某一方向移动.此时.验光师要确认患者所见视标的移动方向来判断患者那一个眼睛有抑制(Suppressing).例如患者报告视标往他的右方移动.表示患者的左眼抑制.当患者报告视标往他的左方移动.表示患者的右眼抑制 (如图-39 )。
<p><font face=宋体 size=3>远距离最大开散力重点提示:
测试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