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3D电视和电影还没有普及,但研究者们已经在开发下一代3D技术了。他们的奋斗目标是:可裸眼观看的三维显示器和可虚拟触摸、操作的3D图像。 3D技术是个好东西,它在去年让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成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影片。但对于电影和电视来说,3D技术也有缺点:只有带上一个大大的眼镜,你才能看到3D图像,而且每副眼镜造成的额外费用将近100欧元。特别是在私人应用领域,这一点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发展障碍,因为它提高了成本,限制了灵活性。那些不准备带着眼镜观看的观众只能被3D拒之门外。 其实,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裸眼可以看到三维图像的显示屏技术,只是都不够灵活、画面质量不高。因为到目前为止,这种显示屏只是从一个非常窄的视觉角度才能呈现出三维图像。而且它的色彩和画质也不是很理想。 东芝公司(当然不止这一家)很想改变这一状况。在本周初发行的日本报纸上,该公司发言人证实:这家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企业致力于三维显示器的开发已经很久了。 东芝的技术可能也是基于常规的裸眼三维显示技术的基本原则:显示屏将画面细分为很多层,然后通过一层膜让左右眼读取到整合到一起的稍有不同的图像。但是这种技术是否能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在不同距离看到画质很高的三维图像仍有待观察,因为这项技术还处在东芝的技术(再)开发阶段。 索尼也是:这家日本最大的消费电子公司正在抓紧时间追赶,当然相应的技术也处于摸索阶段。 只能看不能摸?答案是:可以摸的。 德国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选择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做法。他们不仅不用眼镜,而且不用显示屏:在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该公司将展示它的OLED显示器眼镜。这种“虚拟眼镜”能够提供全新的画面质量。当然,它的用途并非仅限于电影,还有游戏和虚拟商务。 在上述两个领域中,我们也看到了日本筑波大学的研发人员在这方面的进展。他们首次实现了让三维技术显示的物体进行相互作用、交互操作以及形状重塑。但这项技术也只是在试验阶段。以后能不能市场化以及何时能够市场化,目前还不得而知。 但它表明:研究者们在三维技术开发方面的想象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完。怪不得3D技术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该技术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德国高新技术协会Bitkom在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前夕称,2010年,该领域的销售额将增加约2.5%,达到127亿欧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