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眼镜展是眼镜行业的一大盛会,眼镜人每年都会习惯性地到上海来“聚会”。 2月25日-27日,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聚会”心情如何?答案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本届展会创下了三个“最多”,主办方赚个盆满钵满,自然心满意足;参展企业内销外销不能相提并论,内销整体场面火爆,外销则稍显冷淡,心情好坏不一而足。 展会创下“三多” 本届展会创下了“三个最多”,即历届参展国家和地区最多、参展企业最多、展会内容最多。据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徐云媛介绍,本届展会规模比上届明显增大,展出面积38000多平方米;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77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商比上届增长10%;其中,国际馆参展商为283家,比上届增长11%,占总参展商的37%。 有一个细节最能说明本届展会受欢迎的程度:由于展馆场地面积的原因,展览主办单位不得不对参展商申请面积进行一定程度的限止,以保障有更多企业参展,尽管如此,仍有近100家企业没有拿到展位。 展会质量和档次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据悉,有不少国内外眼镜及眼镜设备名牌企业和产品首次亮相中国。展览会展出的国际名牌眼镜达339个,同比增长10%,成为历届上海国际眼镜业展览会中国际品牌最多的一届;世界著名眼镜加工设备制造商参展面积首创新高;太阳镜、眼镜架以其独特、丰富的个性设计,为中国市场带来国际时尚眼镜之风;一批智能化镜片镀膜加工设备及高科技验光配镜设备踊跃参展。 “规模和档次的提高,充分说明国际眼镜业对中国眼镜市场的高度关注,说明中国眼镜业展览会在国际同业中的地位。”徐云媛理事长表示。 内销普遍火爆 与以往不同的是,自主品牌在本次展会上大放异彩,有1000多个产品以自主品牌参展,其有一大批企业已经获得国家及省市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很多企来都把目光瞄向了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慢慢培育自己的内销品牌,建立好自己的市场网络。虽很多国内企业开始涉足内销,但中国眼镜仍以出口外销为主,即便国内内销做得不错的几个品牌企业,如信泰、保圣、诚益、远洋等企业,外销仍占公司产值的重大部分。 同时,国外品牌依然紧盯中国市场。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行业协会继续组团参展,这些协会旗下的国际知名品牌,都不约而同把中国市场看成淡季中的热点,带来各自最新的设计样品,寻找合作伙伴。这些国际品牌投向中国市场的“敲门砖”,无不踏准时尚节奏——最流行的色彩和款式,最先进的材质和工艺。 光大酒店会议室的启用是上海眼镜展的一个特点,很多国内知名企业在会议室摆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直接恰谈订货。会议室摆展有几个好处,一是空间大而且安静,非常适宜恰谈下单;二、不用搭展台,省钱又省力。三、会议室氛围更好,很多企业同时摆展,也能形成规模效应。但在会议室摆展也有一定的缺点,毕竟位置偏了点,因而在会议室摆展的企业往往都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这些企业展前一般都做足了宣传工作,方便原有客户与潜在客户找到自己。宝资、美格金顿、尚视佳等会议室展厅总是人潮涌动,下单的、订货的、付定金的,均是场面火爆。 外销相对冷淡 有人说,参加展览会的次数多了,就会发现展会年年届届花相似:相同的展馆,相似的展台设计,相似的展出模式,相熟的参展商与参观者,一切都没了新意。对于很多参展企业、参观商来说的确如此,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收获,相比较而言,今年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展会效果差了点。 展会的主体主要由参展商与参观商(采购商)两部分组成。参展商多参观商少,属于供大于求;参展商少参观商多,属于供不应求;参展商的展出与参观商的采购相匹配,这才是最理想的结果,但这也仅仅是理想主义的想法。何况还存在参展商个体的实力、特点的差异,使得有的生意特好,很多却一般。拿今年的展会来说,因为意大利米兰展的展出时间是3月5日-8日,同上海展展出时间相隔太近,国外采购商很难两展兼顾,基于米兰展的国际地位、展出规模、区位优势等影响,前来上海参观的外国采购商相对较少,很直接的后果是以外销为主的参展企业展位冷淡,收效不佳。 有人欢喜有人愁。不少人这样形容自己的这次参展经历:“本应最热闹的前两天实际上冷冷清清,最后一天则是理所当然的凄凄惨惨。”这也是一部分参展商的真实写照。 |